首页 /互动 /负责人解读
负责人解读
主题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嘉宾
王双龙 辛家庙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
时间
2025-06-19 15:00
简介
幸家庙街道关于《打造公共文化新高地,绘就美好生活“辛”画卷》的访谈
访谈图片
文字实录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未央区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孙咪儿,欢迎您的观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王双龙同志做客我们的直播间,针对打造公共文化新高地,绘就美好生活“辛”画卷这一话题与各位网友进行互动交流。首先请您跟大家打个招呼。

嘉宾: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很荣幸来到在线访谈直播间,与大家一起交流,同时也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主持人:欢迎王主任,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辛家庙街道的基本情况。

嘉宾:好的,主持人。辛家庙街道位于未央区东南部,面积10.25平方公里,东傍浐河、灞河,与灞桥区隔河相望,南靠陇海线与新城区相邻,是未央的东大门。街道历史悠久,因元代一辛姓僚属建家庙于此,后称“辛家庙”,名延至今。自2023年浐灞社会事务移交后,管辖社区(村)数量翻番至28个、人口倍增至22万人,更是带来了不少新的文化资源,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持人:感谢王主任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辛家庙街道已经有了一个立体的印象。下面,围绕咱们今天访谈的主题,再请您介绍一下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整体情况。

嘉宾:近年来,辛家庙街道以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为契机,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新的光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023年9月,街道综合文化站代表未央区接受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期督导检查,得到省、市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2023年12月,街道文化建设宣传片作为唯一的经验交流材料在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部署动员会上交流。

2024年6月,辛家庙街道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第四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

2025年4月,西安市公共文化全民阅读启动仪式暨阅读文化季系列活动在辛家庙街道举行。

主持人:从您介绍的情况来看,咱们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可以说是成效明显、独具特色,那么其中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嘉宾:第一,加大设施投入,塑造新空间。合规达标的场地、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示范街道评选的首要标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场地提供、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了相应倾斜。我们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智慧融合”服务新机制,以“场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创”为原则,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共建共享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站建筑面积达1000平米,站内设有“7+X”多功能室(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多功能厅、文化体育广场)。择优配备站长1人,副站长1人,专职文化专干2人、宣传专干2人,文化协理员27人及志愿者20余名(27个社区结合“嵌入式”“共生式”思维,也相应改造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此外,我们在公共空间文化设施方面也作了完善,发挥辖区“西北法律行业龙头企业”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的优势,建成全区唯一法治文化广场(划分法治主题雕塑、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雨棚等3个普法区域),营造了沉浸式的普法宣传氛围,让公共文化空间润物细无声。

第二,携手社会力量,开启新合作。过去文化服务以“送文化”为主,存在服务“不持续”、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我们主动发挥“社区嵌入式服务”“五社联动”等机制,链接优质社会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繁荣发展。如今,街道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家(西安经纬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引进省市优秀社会组织12家(西安市青益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云瀚青音艺学校等),孵化社区文化组织38个,让政府“送文化”变成了群众“创文化”。

第三,丰富文化供给,迭代新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在“人”。街道公共文化空间统一实施延时服务,显著提升了群众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聚焦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广泛开展各种综合性文化服务。每年举办大型文体活动5场以上,开展“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传统文化及夏日广场、全民阅读、围棋公益比赛等活动100余场次,惠及群众5万人次。让居民们在家门口享受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服务,追逐着自己的“诗和远方”。

第四,赋能数字科技,解锁新体验。我们以数字文化惠民为抓手,以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与服务推广为重点,建设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使群众充分享受数字化生活的便利与红利。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街道文化站配置红色朗读亭、远程教育、公共文化“智能一体机”等多种数字化应用场景。而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则是通过短视频、公众号、微直播等形式,将非遗剪纸、烹饪烘焙、亲子阅读、健康科普等课堂送到家,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化传播“动”起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共绘美好生活新图景。

主持人:听说街道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品牌也是百花齐放,可以举些例子说明吗?

嘉宾:好的。像中海开元壹号社区“五社联动”项目,就是以社区为中心,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联动作用,整合社区周边及社会资源,搭建“五社联动”交流平台。以“共享社区”为出发点,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探索社区义仓、种子基金模式。利用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等社区慈善资源,启动陕西省首个社区基金,有效撬动更多社区慈善资金、资源进入基层,为居民搭建共建、共享、共惠的交流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繁荣发展。

再就是,浐灞一号社区结合辖区学校密度大、常住人口多等实际情况,紧抓“书香社区”这一定位,打造了“孔子学堂”文化品牌。在社区国学馆,引入梦想启动工作室、棣谦学堂等专业组织、机构,每周五和周六向13岁以下儿童进行免费讲学,将经典传统元素以诵读、书法等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经典文化传播服务,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

主持人:好的。王主任,请问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嘉宾:下一步,我们将精心擦亮“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文化名片,按照“文化引路、服务先行”的理念,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建设,提升社会文化组织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先进街、高水平群众文化活动典范街,为未央“首善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辛家庙力量。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